Choose Your Language 登录|注册
全文检索
 
  首页
培训
研究
会议
纪录片
社会创业家项目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给我们留言
 
人文科学与商业伦理学 Humanities and business ethics
返回
 
 
人气榜
【新书发布】Chinese valu
【论坛通知】Global Ethic
“南南合作与多边主义新范式”国际圆桌
【新书发布】Intercultura
【新书发布】Trust, Legal
China-EU Relations
BRI and SDG: Chine
Globalance – Actio
2021爱普生ESG投资论坛:发展可
线上研讨会:第四届Walk the
 
推荐
网站推荐
商业伦理基本知识---由国际经济伦理
 
人文科学与商业伦理学 Humanities and business ethics

小说和故事是生活的再现;他们不仅在生命中陪伴我们,而且会不时告诫我们,为我们指引新的方向,或给予我们沿着既定方向前进的勇气。(科尔斯,Coles,1989,159页)。
 
在讲授哲学或伦理学之类的理论学科时,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实例说明抽象的理论和原则,做到活学活用,把理论与人类日常的复杂经验结合起来。对于商业伦理学来说更是如此。一般来讲,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大学本科水平的商业伦理学课堂上会遇到两个突出而鲜为提及的问题:(1)在大多数,当然并非毫无例外,讲授这门课的老师很可能没有或至少缺乏实际的商业经验;(2)对于学习这门课程的大学本科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走出校门,本身缺乏实际的商业经验。而且,人们对于怎样在课堂里讲授商业伦理学也有争论。研究表明,教学中所用的材料主要有四大类(肯尼迪和劳顿,Kennedy & Lawton,1992):商业伦理学的专题著作;案例研究文集;伦理学的古典专题文献;以及综合了以上三种类型的内容的选集和教科书。
我们绝不是在指责这些书刊和标准的教学方法是错误的,而是试图指出实践和理论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溶合。正如一项重要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在商业伦理学课程中,令人遗憾的是,理论与案例分析之间还缺乏必要的对话”(德里与格林,Derry & Green,1989,531页)。
尽管这些传统的教材已呈现了伦理学的总体理论框架,但它们所提供的案例往往是些英雄主义的“战争故事”和“事迹”,而忽视了对具体伦理困境的探讨,更缺乏对人类基本问题的分析,比如个性的形成、品格的培养、以及对事件背景和实质进行细致入微的挖掘。
威廉·贝内特(William J. Bennett)曾正确地指出:在任何一门伦理学课程中,至关重要的是“品格的形成”(贝内特,Bennett,1993,13页),或者更平实地说,是伦理敏感性和知觉的培养。特别地,在讲授商业伦理学的课堂里,最为迫切的问题是对那些尚缺乏管理实践、但对伦理具有敏感性的商业后备军和管理专才的培养。那么老师们如何才能弥补自身以及学生经验不足的缺陷呢?我们如何才能使学习商业伦理学的学生们感同身受,获得作为一位面临着伦理困境的管理者所具有的知觉呢?
这个话题类似于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在一篇颇具影响力的论文中提到的一个问题:“做一只蝙蝠的感觉是怎样的?”内格尔认为,为了正确地认识一个有机体的知觉,就必须“感受这个有机体的体验。”也就是说,每个有知觉的有机体都从自己独特的知觉角度来感受周围事物,为了正确地理解一个有机体的意识,就必须转换成他的观点,站在他的立场上,运用他独特的知觉来感受周围事物。这里的诀窍在于完全抛弃自己的视角,而完全处在这个有机体的位置来观察世界。内格尔的观点是一个古老寓言的变形,这个寓言讲的是在判断一个人之前要穿上他(她)的鞋子走一里长的路程。实际上,内格尔是在告诉我们要设身处地,而不是仅仅把我们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的头上。尽管对于如此方法是否可行还有争论,但我们坚信,在教学中运用记叙文的方式将人们置于实情实景之中有助于实现这种视角的转换。
一般地说,记叙文包括故事、神话以及对人的遭遇、交流、感情经历、平常事件或重大难题的叙述。在阿莫斯·瓦尔德(Amos N. Wilder)看来,故事的感召力能够在人类灵魂与心灵的进化过程中得到巩固。故事能够帮助我们满足本能的定位需要,有助于我们“对经验的组织与整理”。我们通过已知的以及与别人共享的故事来确定自己的坐标,定位过去的生活经历、未知的世界和别人的经验。瓦尔德认为,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人人都有好奇的天性。好奇撩拨着人们的心弦:故事是如何开始的?发生了什么事?它又是如何展开的?正在发生什么事?如何结束的?它的意义是什么?故事中的哪一点能引起我的共鸣?(瓦尔德,Wilder,1983,354页)。瓦尔德说,故事以及其中的人物能够抓住我们的注意力,帮助我们增进新的知识,寻找问题的答案,从中洞察自己和别人的心灵。故事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和视角的背景和主题(瓦尔德,1983,357页)。
瓦尔德认为,故事可以激发兴趣,因为它“带领我们去历险”。虚拟的现实、戏剧化的情节和动作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惊奇(新颖性)加上共鸣(认知性)能够激发无限的想象力(怀尔德,1983,358页)。我们根本不用担心被小说(甚至科幻小说)拖拽出现实的世界,一个好的故事在描绘了一些令人捧腹的愚行之后总会出现峰回路转,为人们指点迷津(359页)。这种想象是一种现实真实经历的彩排。读者(或听众)自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节目中的角色,融入了创造世界的过程(358页)。故事为我们了解自己和他人提供了完整的“定向坐标”。
罗伯特·科尔斯(Robert Coles)相信文学可以撩拨“道德想象力”。他认为,小说(故事)提醒我们去思考我们的需求——以及为此要付出的代价(1987,14页)。
 
读…小说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及老师去估量自己:他们信仰什么,他们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他们如何去过那样的生活。小说是扣人心弦的,它能促使我们整理思绪,考虑世事的盛衰与沉浮,考察期望的可能性以及前途中的陷阱或者死胡同。其最终的意义在于激起道德的想象——鼓励读者在人生道路上三省其身。(科尔斯,Coles,1987,12页)
 
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著作引起了科尔斯的共鸣。科尔斯声称,当我们完全沉浸在充满了戏剧性的道德事件的故事世界里的时候,理想的结果是当读者掩卷之后,能够若有所思,其品格能够得到陶冶。他还说,如果你没有勇气去实践你的所悟,那就说明你的道德水平仍然在原地踏步(1987,9页)。倘若如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所说“品格即命运”,那么学习别人的“品格”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善我们自己的“命运”。
我们的观点是:运用记叙文、小说和故事,能够拓宽伦理决策过程中的论点、角色、环境和道德风险之间沟通的智力界限。这对于商业伦理学来说尤其如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把学习商业伦理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割裂开来,而文学,以其本质特点,把商业伦理学问题与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如罗伯特·科尔斯所述,即使你从故事里找不到具体的答案,但至少可以发现许多问题,许多详细的情景信息,而这些可以使你对故事里人物的思想、价值观及行为建立深刻的认识。
 
小说(往往)不是启迪智慧的灵丹妙药,但它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道德、社会和心理的情景——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拓展想象经验的空间范围。(科尔斯,1987,12页)。
 
基于这些原因,我们相信,美德是一个未来的管理者所必不可少的素养,文学至少可以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案例研究与哲学专题,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如肯尼迪和劳顿所说(1992年):
 
有些作品栩栩如生地展现商业领域的困境,充满丰富的想象力。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同学们可以认识伦理学的复杂性以及其中的道德困境,这种认识也许比阅读学术论文及商业案例所得到的印象更加深刻而具体。记叙文也能给同学们提供问题的清晰画面;从故事戏剧化的现实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故事的主要人物在同什么作斗争。
 
推荐十本当代的作品
除了这一领域的一系列著名的经典著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巴比特》、《丛林》、《身着灰色法兰绒的人》、《比利·巴德》、《推销员之死》、《追捕一22》、《愤怒的葡萄》、《争分夺秒》)之外,我们推荐以下十本近期出版的作品:
 
1)        伊桑·卡奈因(Ethan Canin),《宫廷大盗》(The Palace Thief,中篇小说,1993年)。
如果“性格即命运”,那么,在众人的心目中,一个被忧虑、野心、权力和和需求所驱使的人,他会有什么惊人之举呢?
2)        查尔斯·狄更森(Charles Dickenson),《妖言惑众》(Rumor Has It,1991年)。
在个人伦理与职业责任之间存在界限吗?当你埋头工作而忘记了正直与诚实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
3)        彼得·德雷克斯特(Peter Drexter),《上帝的衣兜》(God’s Pocket,1983年)。
描绘了一个中下阶层建筑工人眼里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负担。
4)        卡佐·伊什古努(KaZwo Ishiguru),《当代废墟》,(Remains of the Day,1989年)。
一个人如何平衡生活、工作、爱情、角色转换和忠诚?如何把握雇主和雇员责任的关系?
5)        罗伯特·罗宾(Robert Robin),《法网有边》(Above the Law,1992年)。
描绘了一个人如何试图平衡秘密交易、隐匿资金、颠倒会计账目、法律、家庭责任、贪婪之间的关系。
6)        罗伯特·罗第(Robert Rodi),《密室案》(Closet Case,1993年)。
一个被关进密室的同性恋者绝望地试图掩盖他与下属和客户的同性恋关系,造成了一场的从会议室到卧室的笑剧。
7)        斯科特·史密斯(Scott Smith),《简单计划》(A Simple Plan 1993年)。
假使你突然有了四百万美元——但不是你的,你会保留多久?你会背叛一个弟兄或同伴吗?你会谋杀吗?
8)        杰里·斯特纳(Jerry Sterner),《别人的钱》(剧本)(Other People’s Money,1989年)。
关于巨额资金、敌意收购、忠诚、传统、雇主与雇员的权利,当然还有金钱的故事。
9)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发迹的兔子》(Rabbit is Rich,1981年)。
讲述中年的哈里·安斯特罗姆,事业成功,经济富裕,但幸福总是与他擦肩而过。
10)     布伦特·韦德(Brent Wade),《企业人》(Company Man,1992年)。
描写了在美国公司中非洲族裔美国人的斗争与辛酸。
 
在某种意义上,“人文科学”可以被定义为非科学、非事实导向的叙述性学科。我们已经讲过,这一类题材能够丰富商业伦理学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因此,讲授商业伦理学也许正好印证了那句老生常谈:文学是生活的伴娘。
 
参考文献
 
阿尔·基尼(AL. Gini)
马克D. 施奈德(Mark D. Schneider)

摘自刘宝成教授译著的《布莱克韦尔商业伦理学百科辞典》 

 

版权所有 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CIBE
京ICP备090227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