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词汇
product safety n.. 产品安全性
Plaything/toy n . 玩具
Magnet n . 磁铁
coat with paint v. 染色,涂色,油漆
lead paint n . 铅涂料
recall v. 召回,收回(产品)
take responsibility n. 承担责任
toxic adj. 有毒的,中毒的
Early Light Industrial n. 早期轻工业
sub-contractor n . 转包商,次承包者
事件所涉及的公司:美泰公司、香港旭日实业有限公司、佛山市利达玩具有限公司、香港利达实业有限公司
事件发生的时间:2007年8月-11月
事件涉及的范围:香港、中国大陆、美国、英国、欧洲
事件的核心内容:2007年发生了多起召回事件,许多中国产品受到了影响,涉及宠物食品、牙膏、汽车等多个种类。而在玩具行业,像R2和美泰这样的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公司就人们对于产品安全方面的关注也做出了反应,它们总共召回了2000多万件产品。
美泰召回的产品包括63个种类,其中包括小型套装玩具“Polly袖珍玩具”。这种玩具内部装有小磁铁,如果从玩具中取出,就有可能被儿童吞食。如果吞食了一个以上的磁铁,这些磁铁在儿童的胃里就可能吸在一起,导致肠道破裂或撕裂。2007年8月,美泰报告发生了400多起小磁铁松动的事件,其中有3起造成了严重伤害,导致儿童必须接受手术治疗。
芭比娃娃也受到了召回事件的影响。问题出在玩具的油漆上。据美泰一些主管透露,7月初,欧洲销售美泰玩具的零售商发现一些产品含铅。美泰停止了这些产品的生产并开始进行调查。美泰召回了83种产品,这些产品是2007年4月19日到7月6日间生产的,总共有967000件,截止美泰通知零售商停止销售时为止,其中的30万件问题产品已经到达顾客手中。含铅油漆会破坏儿童的智力和身体的发育。
美泰对此做出了反应,首先拿下了《纽约时报》的整版广告。随后美泰公司首席执行官Robert Eckert向公众发出了一封以私人名义写的信,承认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再次声明,美泰对于产品安全问题是非常关心的。美泰还表示,对于由于磁铁问题召回产品一事负全部责任,因为这属于产品设计问题。
中国和美国政府随后就这一事件做出反应,双方于2007年9月签署了一项协议。美泰将数百万件表面油漆中含有有毒金属的玩具实施了召回。在这之后,中国签署了一项协议,协议内容是禁止出口到美国的玩具使用含铅油漆来涂刷。
这项协议是在第二次美中消费产品安全峰会上签署的。美国消费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的代理负责人Nancy Nord表示,中国还在协议中郑重承诺要加大出口产品的检测力度,并采取其它措施来确保这些出口产品符合美国的标准。这些措施包括,两国要增强生产商和出口商对于美国相关标准的了解。
事件起因:
玩具产品的供应链的上游,也就是美泰这样的公司一般会跟一些公司进行合作,把产品的生产分包给这些中游厂家,这些厂家往往是香港公司。美泰本身拥有11个工厂,但是它一半的收入都是外包业务创造出来的,这个比例在业内算是很高的。美泰一般把一些短线产品的生产外包给中国的厂家,这些玩具产品许多都是电影和电视里面的人物。在本次事件当中,美泰是把芝麻街和Nickelodeon电视节目中人物的玩具制作外包给了香港旭日实业,而旭日实业又把这个业务当中某些产品的上漆环节的生产转包给了佛山利达。佛山利达当时决定从一家未经授权的供应商处采购油漆。而这种做法违反了美泰的规定,美泰要求佛山利达使用旭日实业提供的油漆。
香港利达是本次事件涉及的另外一个公司。美泰的首席执行官Robert A. Eckert称,召回的含铅玩具的生产商“跟我们合作了15年,这家工厂并不是刚开始为我们生产玩具。”后来确认他所说的这家工厂就是香港利达。
据南方都市报报导,香港利达工作人员称,张树鸿是香港利达实业的股东,佛山利达所用的含铅的油漆是来自于他的一位好友经营的一家公司。8月,张树鸿在广东佛山利达的厂区仓库上吊自杀。
请思考以下问题:
政府的法规在公司的生产和营销行为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市场竞争因素是如何影响美泰、旭日和利达的行为的?
美泰在同分包商的关系处理和产品设计上有没有履行自己的责任?
关于美泰对顾客的安全问题所做出的反应你有什么看法?
像旭日和利达这样的分包商和美泰这样的跨国公司,它们将来在做出经营决策时该怎么做?请谈一谈你的想法。
对于利达老板的自杀,你是怎么看的?
http://english.mofcom.gov.cn/aarticle/counselorsreport/asiareport/200709/20070905093611.html
http://www.cpsc.gov/cgi-bin/firm.aspx
http://www.forbes.com/2007/08/15/mattel-china-choi-face-markets-cx_jc_0815autofacescan01.html
http://www.nytimes.com/2007/08/14/business/worldbusiness/14toy.html?ei=5088&en=d1dba19ac085d959&ex=1344744000&adxnnl=1&partner=rssnyt&emc=rss&adxnnlx=1187407146-mKO+LTFnZ9biKa/pn477Rw
www.chinadaily.com/cn/china/2007-11/23/content_6273201
www.nytimes.com/2007/08/02/business/02toy.html
- Becker, Paula Alexander. 《依靠低成本供货策略占有大量市场份额的做法向企业提出的伦理挑战以及给顾客带来的风险》。这是一篇未发表的会议论文。该会议是2007年10月26-27日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由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举办,主题是消费者权利与企业责任。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会上的讲稿。
以上为本文参考资料的出处。
本案例研究资料由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Teresa DeLaurentis于2007年12月6日编写。
核心词汇由陈雪菲(Snow Chen)撰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