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为其政,诸侯之间战乱连年,与此同时期孔子与墨子相对立的思想,将中国古代伦理论战领向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个人可以自觉遵守伦理道德,还是必需外力使之?
孔孟,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以及宋代的朱子,均认为道德操守来源于个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对于个人之于社会以及政治的作用保持了乐观积极的态度,认为道德是社会和谐和进步的前提与基础。
然而,于此相反的,墨子与其追随者(后人称为法家)以及秦始皇时代专制制度的推崇者们,抛弃了儒家这种乐观的态度,而走向了反面。他们积极推进对于个人的监管和控制,将国家法律法规对于个人的奖励和惩戒作为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础。
墨子认为,在人类诞生之初,并没有政府和法律,人们习惯于依据自己的意愿行事。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且都认同自己的想法而否认他人的观点,由此使得众人争锋相对,这种无序的状态可比自然野兽。然而,这样的无序也可随着统治者的意愿而改变。
因而,为了回归有序的社会,墨子推崇“统治者认为是正确的,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的施政方针。同时,惩戒必须得到执行以管理那些与统治者意愿相悖的臣民。
在西方思想体系中,洛克哲学思想与儒家思想相近,均提倡分权、自由市场以及民主;而与墨子的思想相对应的则是霍布斯哲学思想,提倡独裁以及专制地控制个人行为;
第三种观点来源于以阴阳学说为代表的自然主义学派,他们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皆源于“气”这种自然力量,而和谐的生活状态来自于五行的力量均衡。因此,行为本身并不是思想意识的表现形式,而是可以科学观测的自然力量的作用结果。所以人的行为反应的是他们的命运。“气衰”或“气盛”均会导致危险的结果。然而,五行学说并没有将人定义为冷淡的、被动的机器,而是强调了外在自然力量对于人本身的作用,五行力量的研究和运用可以影响甚至改善行为结果。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出现中药、针灸以及占卜等等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并得以发扬光大。《易经》是该学派最为著名的著作。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孙子曾推崇通过对五行的研究以达到战无不胜的目的。在社会科学领域,齐国宰相管子曾运用五行思想和市场价格机制手段对经济波动周期进行调控。
墨子的思想反映了自然理论中的一些东西。他认为大多数人都对奖励和惩罚有所反应。奖惩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可以将人类的精力引向和平和秩序。墨子担心如果没有纪律,每个人阴阳不同将会导致永恒的互相反对的混乱状态。鉴于他认为猫不在老鼠为王,墨子推崇拥有至高监管权力的强大政权。
墨子的思想对于中国第一个皇朝——秦朝——的司法制度以及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老师和宰相的吕不韦受墨子、法家以及五行学说的影响最为深刻。在其施政方针指导下,秦朝建立严格的专制制度。天子作为这一制度的最高层拥有至上的权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在社会的基本层面,“孝道”成为规范家族各成员行为的规范。“当好与坏严格被规定好之后就不会有大乱发生”,“最大的无秩序莫过于没有天子”。吕不韦在其著作《吕氏春秋》中详述了其政治思想。
秦朝推崇对社会的严格控制,认为上天是阴阳的来源,上天把其管理天下的权利交给了天子。天子之下是一套奖惩人们的管理等级制度。
西方所谓的天命指的是上天之子创造的一种卢梭主义的“共同意志”,谁都要遵守否则会遭受痛苦的惩罚。如果没有这种“共同意志”的力量,人们就会害怕“特殊”会流行起来并造成一种伴随着永不停止的混乱和不公平的为了个人优势的斗争。卢梭说:“共同意志总是对的并指向共同优势;但是并不是指人们的自由总是对的。”同时,“天子皇权”的政治体制设计体现了卢梭的共同意志思想(General Will),卢梭以为,公共意志是人与人的联合行为和政治体的唯一动力和主动原则,在《社会契约论》中,公共意志被转化成镌刻在每个人内心当中的、具有权威性的“风俗”、“习惯”和“公共舆论”法则。
之后的荀子的思想更进一步,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角度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在荀子思想的影响下,汉朝的法制及施政方针致力于寻求人本性的驱动和外部规范之间的平衡,即道德与法制的平衡。
当代中国政府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施政方针重启了这个千年的论战,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社会的和谐可以依靠其成员对自身的约束,还是必须通过政党以及政府的管制才能得以实现?
如果需要强制执行,那么怎样确保创造性和经济进步?
如果靠自觉,促进个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需要怎样的社会激励?
简而言之,中国需要在法律和伦理之间做出抉择。
或者也许可以成功引进一个对汉朝的新视角:法律和伦理的结合。
如果更多地倾向伦理则好似强调孔学。即培养人们认识纪律的个人能力并且按照自我约束和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生活。
而这种能力在哪?它存在于泰然自若和自我要求。孔子曾说:“一个想要成为拥有完全美德的人不会在其食物中寻求对自己胃口的满足。”等等。
孟子认为每个人体内都有一种“气”的品质。气是正直和道义的“伴侣”。所以如果人们按照“气”行事就会是个好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就像水总是向低处流一样。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可以修正自己的性格从而提升自己。朝着自身好的方面发展的人就是伟人,而朝自身弱点方向发展的人则是小人。
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政府应该鼓励和推动其国民。其著名的建议就是“按照美德治理国家的人好比北斗星一样,稳定不动而其它星星都朝它运行。”孔子还认为,总之,对法律的服从需依照个人的意愿,国家不能强行执行。所以,如果人们之间关系和谐了,信任个人的决定也是必要的。
如果一个有道德的人能够以其角色为乐,按照孔子的话就是对其他人负责,比如儿女、上级等。这一角色要求超越个人贪婪、野心以及偏见来为了更大好处充当类似管家或者受托人。个人的这种品质可以以同时其充当该角色和自我并且不会变得没有主意或机械的服从的能力来衡量。自我和角色的联合并使得不失去自我的新鲜感和意识便从这个时代转向以美德为基础的领导才能的时代,而这是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这就是基督的“天职”,即同时是自己和上帝的服务者。所以,孔子建议各司其职才能达到有秩序的状态。
能够符合职位的个人思想和意向的状态即为美德,这时性格培养中的一种能力。
当问及是否有一个所有建设性的行为都转向的词语,孔子回答道:“这个词不是互惠的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将社会理解为个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引用亚当.斯密的话即为,在诸如公平市场、开放政策、平等的共同协议中存在的互惠平衡-你我双方都不受伤害-就像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一样,将会自发出现。
但是根据孔子的观点,个性发展和道德教育不容忽视。个人的道德意识需要被培养和鼓励。
孔子的思想为法律和国家权力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检查。法律是由个人执行的;同样,国家也是由个人组成。无论是法律还是国家都无法自行决定好坏。
道家的“无我”哲学强调仅仅依靠法律是无法达到社会和谐的。根据老子的思想,法律只是追求自我的当局者强加于人民的偏见的自大。道是无名的,确实这个世界上最高尚的东西。如果统治者能够追崇,那么所有的事物都将顺从他。从而天地和谐,无需命令即可达到和平和秩序。
老子认为真正的道是无法命名的。名字是人类的所有的。就像山河,难道他们会给自己起名吗?世界是一艘神圣的小船,不可干预也不可抓取。若加以干预就会毁掉它,若抓取则会失去。知道如何运用道来执行规则的人不会试图用武力来统治世界。没有了道,人们求助于美德;没有了美德,人们求助于同情;没有了同情,人们求助于道德;没有了道德,人们求助于规则。现在,规则是信用和忠诚的微薄外壳。它是所有混乱和无序的开始。智者做自己的责任,而不是随波逐流。他越为他人着想,他的生命就越充实。他给予的越多,他就越富有。上天没有私人情感,但是总是和好的一致。规则的最高形式是不知不觉存在于人们心中。智者是自我影响且是文字不足以表达的。但是当他的任务完成后,所有的人都会说:我们自己已经获得了。道学认为,无需用法律法规来管制人们。明智的统治者尊崇道而不是自己的是非偏见。做到公正就是善良,善良就是顺天意,顺天意就是道。不是一个好的刽子手都是要杀人的吗?伟大的刽子手杀人就像木匠大师劈柴,如果没有伤到手就算你十足幸运了。
结论
中国当代在和谐社会框架下追求国民财富是需要法律法规的。但是如果没有伦理,和谐的目标将会像“道”一样难以捉摸。而“道”是那些私人目的就是奉献的人所追求的。
|